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贵梧航道3000吨一期工程no2 贵梧航道3000吨级一期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贵梧

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,是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“黄金水道”关键工程。其一期工程以贵港枢纽至长洲枢纽库区266.5公里航道为核心,整治23处险滩,划分为4个施工标段分段招标。该项目自2019年10月正式开工,通过科学标段划分、生态技术创新与攻坚式管理,仅用两年便实现主体工程全线交工,为广西内河首条3000吨级“水上高速公路”奠定基础,成为西江航运升级的里程碑。

招标战略与工程概况

一期工程采用分段招标模式,将266.5公里航道按施工难度和地理特征划分为4个标段。其中№1标段(贵港至桂平段)由中铁广州工程局承建,需攻克109.5公里航道中的15个滩点,包括通航瓶颈牛皮滩;№3、№4标段则聚焦库区复杂水域,由中交天津航道局等企业分段施工。

招标要求凸显“攻坚导向”: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配备高强度资源,如№4标段投入炸礁船3艘、挖泥船4艘集中突破岩层薄弱区;另一方面推行“目标倒排”机制,将工期分解至周、日,以日报制监控进度。这种精细化管控使一期工程在2021年底提前完工,其中№4标段于2021年8月率先通过联合验收,为后续标段树立样板。

工程技术创新亮点

为突破传统航道整治瓶颈,项目首创疏浚砂石上岸综合利用模式。二期工程中461万立方米疏浚砂石经规范处置,转化为建材资源,既缓解弃渣压力,又创新经济效益约900万元,成为广西内河生态施工范本。

在通航安全领域,首次引入物理模型试验优化施工布局。针对龙圩水道半幅施工难题,通过模拟船舶通航与施工干扰场景,调整炸礁船布位,减少对航运的影响。爆破工艺采用“人体舒适感”控制标准,通过振动监测将参数提升至高于国标水平,降低对沿岸居民的干扰。

多重挑战的应对策略

施工与通航的动态平衡是一期工程的核心挑战。以№1标段牛皮滩为例,该滩位于青云大桥和供水管道密集区,项目部采用液压破碎工艺替代爆破,并安排警戒船引导临时锚泊船舶,实现“零断航”。

外部环境协调同样关键。指挥部建立三级联动机制(指挥部—监理部—项目部),牵头解决跨部门难题。例如,为保障№4标段施工,指挥部协调地方疏通被封村道,确保人员设备进场;同时为跨河缆线改造召开专项评审会,完成21处缆线净空高度升级,满足3000吨级船舶通航标准。

生态优先的可持续进步

工程践行“生态航道”理念,实施广西内河规模最大的人工鱼巢体系。在梧州段民族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,投放4.06万平方米楠竹框架鱼巢,搭配芦苇、棕榈等材料,2023年监测显示鱼卵附着量达410万颗,有效修复渔业资源。

生态护坡技术首次应用于内河航道。在桂平三江口、龙圩水道建设的343米示范护坡,采用植被混凝土与根系固土结构,既防治水土流失,又成为市民休闲景点。该技术获列为自治区生态航道建设“双示范工程”。

经济社会效益与区域影响

项目直接推动西江运能升级。一期工程完工后,贵港至梧州航道水深从3.5米增至4.1米,弯曲半径扩至670米,实现3000吨级船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,物流成本降低30%。

多产业链协同进步效应显著。航道升级带动沿江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.1亿吨,贵港电子电路产业园、梧州建材市场依托砂石综合利用和低成本运输进步壮大。据测算,工程每年拉动沿江产业经济增量超50亿元。

未来展望与建议

随着一期工程投运,聪明航道建设成为新焦点。项目配套的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已整合航标、水位、船舶等数据,但跨省航道协同调度仍需加强。建议推动粤桂航运信息共享,建立西江全流域数字化监管体系。

生态补偿需长效机制。当前人工鱼巢和增殖放流以工程补偿为主,建议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西江鱼类种群跟踪研究,动态调整生态措施。同时推广疏浚砂石商品化模式,建立“资源—收益—再修复”循环机制。

贵梧3000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通过科学招标、技术创新与生态优先的操作,重塑了西江航运效率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范式。其分标段攻坚、疏浚砂综合利用、生态护坡等经验,为后续平陆运河等工程提供了技术与管理样板。未来,随着“聪明水运”与跨区域生态协作的深化,这条“水上高速公路”将进一步激活珠江—西江经济带的黄金价格,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关键纽带。

> 正如建设者在将军滩扫验现场所见证的:

> “江中船影排成阵,一曲欢歌可动情”——

> 这既是航道整治的凯歌,亦是区域协同进步的新序章。